《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学习摘要

发布者: qingtian , 发布时间: 2021-11-08, 阅读量: 0 人次

前言

0

家有孩子步入小学,孩子的天性使然往往搞的家长朋友们焦头烂额。起床拖拉,吃饭缓慢,每一件事不被叮嘱几句,纵然时间流逝,而事情的进展永远都是慢,慢,慢悠悠的~

孩子“活”在孩子的世界,而大人却还在大人的世界里挣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在接孩子晚上下课的路上开始聆听,不得不说,前几章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相关案例内容,确实使我对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有了新的认知。

这种源于实践,结合理论的透彻分析,让我真正找到了大人与孩子世界连接的那扇大门。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故做出的,它们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型支持。

下面我就向大家一一介绍这些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同样为人父母的大朋友们。让我们尽情享受与孩子的亲子时光,融洽快乐地生活。

每个大人都应懂得的心理学

过去我们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书中对于儿童心理因素层面的剖析有很好的应用指导性,主要包含以下这些内容:

  • 成功效应
  • 失败效应
  • 最近发展区
  • 焦虑曲线
  • 超限效应

除此之外,还有“三表一录”,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在稍早之前,我家就已经采用了这套方案(可能是妈妈学习了其他儿童教育方法所获得的经验),整体来看效果较明显,孩子行动的目标性,自我意识性,趋利性都有得到锻炼。

下面我就先把“三表一录”这个办法讲解给大家吧,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家里尝试一下~

教育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感悟的过程。

没有哪个方法是适用所有家庭和所有人的,但每个方法都有其特殊的参考意义,找到适合自己家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表一录

三表指的是:时间表,星星表,礼物表; 一录指的是:美言录。

孩子按照“时间表”完成任务,根据“星星表”获得红星,兑换“礼物表”得到奖励。

“三表”同时实施才能激发“外驱力”,再配合“美言录”,即父母每天一句话,说出孩子做得好的具体行为,确保“外驱力”转化成“内驱力”。

从我家实践的经验来看,针对任务需要细化不同完成程度所能得到的红星数量。

比如说:针对每日跳绳任务,星星表可能就只有两种情况:

  • 完成了:获得一个星星
  • 未完成:没有任何星星

其实在这个任务上,可以按完成的不同程度进行获得星星的设计。比如将星星表改为:

  • 完成100%:获得5颗星星
  • 完成80%:获得4颗星星
  • 完成60%:获得3颗星星
  • 完成30%:获得2颗星星
  • 完成10%:获得1颗星星
  • 完成10%以下:没有任何星星

这样可以更好地驱动孩子全量完成任务,但即使只完成部分任务也能有对应的星星奖励(不至于没有执行任务的兴趣)。这样既保护了孩子任务执行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孩子全力冲刺完成任务以获得更多星星的精神。

下面所说的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

成功效应

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
而且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因愿望得到满足而获得内心的愉快。

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失败效应

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仍然不能成功,
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会感到失望灰心,
甚至厌弃学习。

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最近发展区

结合成功效应/失败效应,我们应该可以理解很多时候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在做某事后开心异常,而在做其他事后却表现的失落与沮丧了。

要达到成功效应,避免失败效应,就要了解“最近发展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现有能力
  • 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潜力

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果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目标符合最近发展区,孩子就容易达到目标,从而产生成功效应;反之,如果目标太高,孩子经常达不到,就会产生失败效应。

父母要把总目标分解,分解到符合孩子目前的一个状况,即最近发展区,孩子稍稍努力就成功了,获得成功效应,孩子就愿意再努力。

焦虑曲线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绩效)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

如下图所示:

1

不同的动机强度对应的工作效率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

  • 当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
  • 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
  • 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呈现出5个区域:

  • 乏力区
  • 舒适区
  • 发展区
  • 潜能区
  • 破坏区

似乎这个理论不仅适用小朋友的时间管理,也适用大朋友的绩效管理。避免乏力区/破坏区,把握舒适区/潜能区,扩大发展区。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
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当孩子写作业或者做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断地提醒、催促、唠叨、批评、指责,就会产生超限效应。父母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如果孩子不听,不是他不懂道理,而是他不想做,因此父母要想办法激发孩子“想”做事的动力;可以通过调整“三表”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父母不断地说,两遍、三遍……就会发生超限效应,引起孩子的不耐烦,甚至逆反。

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

心理学家“戴克斯”认为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在12岁之前有四种,分别是:

  • 吸引注意
  • 争取权利
  • 报复
  • 自暴自弃

12岁之后有三种,分别是:

  • 追求兴奋刺激
  • 寻求同伴接纳
  • 追求优越感

冰山理论

这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冰山理论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七个层次。

冰山理论如图所示:

2

孩子的行为在冰山以上,而冰山以下还有孩子的应对方式,孩子的情绪情感,他们的观点、期望,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渴望。他们渴望被接纳,渴望有价值,渴望被爱。这将会决定孩子更深一层的自我评价,决定“我是谁”,即对孩子的性格起到决定作用。孩子是否觉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是一个有帮助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渴望是否达到。

所以从孩子的行为入手,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根据孩子的这些行为就能够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满足孩子被认同的渴望。

那些年父母的四种负向想法

四种负向想法导致孩子情绪失控:

负向想法 解释
严重不幸 父母的负向想法,如严重不幸,导致他产生负向情绪,因为父母认为孩子现在的不好表现,如果不及时制止,将来就会非常严重,导致不幸的大危害。
应该/必须 父母觉得孩子不应该犯错误,错误必须被校正,如果不严厉批评他,他就不会改过向善。
无法/不能 父母就觉得我无法忍受孩子犯错,更不能放纵孩子错下去。其实这个观念也是有待商榷的,孩子在成长中,不断地犯错误才是正常的,不会因为父母是否能容忍而稍有改变。
自责内疚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不好,父母就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特别自责。这种自责又会变成对孩子更高的要求。

“费斯汀格”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著名的法则,即被人们称为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
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父母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之后决定了事情的发展。

七种错误的父母角色

父母的七种错误角色是造成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障碍。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地识别自己说话时所处的角色,避免先天造成这种沟通障碍。

这七种错误的父母角色分别为:

  • 指挥者:通常就是用命令、指挥、威胁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 说教者:父母常常用这种应该、必须来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 万能者:告诉孩子我什么都行,什么都会。
  • 审判者:没有问清事情的缘由,理所当然地判断都是孩子的错。
  • 批评者:用特别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经常用讽刺、挖苦、挑剔的语气。
  • 心理分析者:以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 安慰者:用简单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你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七种传统父母角色都是不好的,都在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行,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必然导致孩子关闭了跟父母沟通的大门。

如同费斯汀格法则,本来是一件小事,压抑久了就爆发出来,成为全面的战争,伤害自己和他人,这是沟通中最常遇到的障碍。

父母要打开和孩子沟通的大门,跟孩子进行良好的积极沟通,就要摆脱这七种传统父母角色,学习积极倾听,也叫反映倾听。

  • 有净化作用的积极倾听
  • 积极倾听要从孩子的眼中看世界
  • 积极倾听的前提是有效沟通

沟通三部曲:接纳、反映、讨论

  • 接纳、反映:让孩子情绪稳定
  • 讨论:问题解决六步骤让孩子学会问题解决

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伤心、难过、沮丧等负向情绪,先用“接纳、反映”的方式和孩子共情,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他的神经得到镇定,情绪垃圾得以释放。情绪平静后,再专注于“讨论”,用问题解决六步骤引导孩子发现解决办法,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而要不断地把问题抛给孩子,引发他的思考和行动。

父母需要自省自己的言语/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当生气前发觉这个感觉的存在,有意识地调整,采用适合的沟通方式与孩子交流,效果可能远超大家的想象。

问题的所有权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过多地干涉了原本应由孩子决定的问题解决方案。只有确认了问题所有权,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一个问题的所有权是谁的?父母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 孩子的行为是否干扰了我?
  • 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危险?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这个问题的所有权就是孩子的,你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让行为结果自然发生。

后记

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成人心理学知识一样,好处多多。父母如果了解儿童的行为所对应内心深处心理状态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家长与儿童的正面冲突。

给孩子多一些尊重与爱,孩子迟早会明白。家长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行为内在原因,而不过多关注表象行为,是家长教育能力成长的体现。主动权需要在家长侧,多包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的变化会肉眼可见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