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发布者: qingtian , 发布时间: 2021-12-05, 阅读量: 0 人次

前言

0

2017年播出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剧中高育良反复提及 “万历十五年” ,使我对它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大概几年前我就已经开始阅读此书,但因各种原因,阅读进度便停留在了58%左右。趁着这次蜗牛共读的机会,我就把剩余有关戚继光和李贽的章节都读完了。

在此特别声明:我是历史与地理小白,本着读完书必做总结的思想,即使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我也想梳理一下本书的核心内容。

学习备忘,学习成长。

如果有什么错误或写的不好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以下内容将按不同人物的时间线来分别介绍与总结,下面就让我们开启 “万历十五年” 的发现之旅吧~

书名的由来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才将本书命名为:《万历十五年》。

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读书方面,朱翊钧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

万历在读书这件事上的用功,除个人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阁首辅的高要求。

朱翊钧承业治国的精神和决心,内廷有冯保,外事委托张居正,合力推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

  • 政治改革:考成法。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
  • 经济领域:清丈全国田亩 + 推广“一条鞭法”。

以上两项,均为张居正和万历在 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年-1582年) 所进行的改革。

后因张居正去世,万历亲政。在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 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即:

  • 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 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 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这些军事行动在巩固明朝疆土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帑银。

1586年,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每况愈下。因此,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

1620年,朱翊钧因长期酒色无节,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终于病重不起。而后不久,神宗在弘德殿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在我看来,万历皇帝给我们的启示是:

远离酒色,不忘初心,
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到更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那样的一生才更加精彩。

首辅张居正

2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1525年5月26日,张居正出生之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1536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1537年,张居正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1540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

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在这一年六月担任了首辅。

1573年,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此法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

1576年,张居正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

1580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1581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1582年,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通过本书看到的张居正并不完整,我建议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度阴山的《张居正传》。书评会有人说讲的过于完美,过于片面。但我认为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视角来看待每个人才能更完整。

对于张居正,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玩弄政治的大家,推行改革的大家 。对于改革部分,大家从上面的事记可知一二。对于政治部分,我举个他初当首辅时的例子来让大家有所了解。

中枢换血后,张居正正式面对更大的难题,这就是如何处理与李太后、冯保和皇上朱翊钧的关系。这是三只“老虎”,他是如何应付这三只“老虎”的就可让大家窥见张居正的政治手腕。

李太后是后宫的权力代表,冯保是内廷的权力代表,朱翊钧是整个帝国的代表。

通过朝廷宣布,尊朱载垕的原配陈女士为仁圣皇太后,尊姨太太李女士为慈圣皇太后。使李太后对张居正不但满意而且更刮目相看。

通过仆人传话与书信,用自己所掌控的外廷向冯保施压,再把李太后抬出来,让冯保如遭泰山压顶。使冯保明白只要他不在没有张居正的许可下参政,张居正是可以迁就他一些有悖道德的行径的。

对于皇上,张居正想把朱翊钧塑造成圣君,特意编撰《历代帝鉴图说》,要求极为严格的教导这位还不能亲政的皇帝。在朱翊钧眼里,他把自己树立成一个严厉甚至严酷的老师形象,让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敲山震虎之术,玩的甚是熟练。

模范官僚海瑞

3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14年,海翰之妻谢氏生下海瑞。四年后,父亲海翰便故去了,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王守仁学说“知行合一”,“立诚“对海瑞日后的为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写了一篇《治黎策》得中举人。

1554年,两次会试都没考中的海瑞决定放弃科举考试,后被指派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中国古代的正式教师)。

1558年,海瑞被任命为淳安知县。除清丈田亩、均平赋役外,海瑞在淳安还推行保甲法、明断疑难案件、兴办社学等。

1564年,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赴任北京。

1566年,海瑞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

1572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

1584年,张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向来器重海瑞的名望,于次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途中,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一生经历就是当时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刻板守旧,不通人情,注定难成大事。

孤独将领戚继光

4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祖籍山东东平。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

戚继光幼年时风流倜傥,很有个性,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喜欢读书,通晓儒经、史籍。

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1557年 - 1565年,先后进行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期间戚继光在浙江招募了三千人,指导训练后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

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

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他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力者就是谭纶。很幸运的是,谭纶和戚继光的意图受到一位中枢重臣的赏识。此人就是张居正。

事实上,凡是故意和戚继光为难的文官,后来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陆续迁调。

要想做点事情,离不开其他有识之士的帮助。

自相冲突的李贽

5

李贽(1527年~1602年),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152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1584年,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

1588年,李贽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

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

1600年,李贽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1602年,李贽因“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被逮捕,他的著作被焚毁。他在狱中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一生著书众多,既有《焚书》,又有《藏书》。

后记

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文官体系对于政治治理的影响与控制,道德观念高于法律观念的现象也使少年登基的万历处处受制约,使皇帝这个身份仅是官僚体系的利用工具而已。虽为皇帝,但很多事情都无法自主决定。

没有了自由和追求,皇帝也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任人摆布。

因此当自由来临之时,他的行为才会那么的疯狂。

直到读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它通过每一位个性鲜明人物的描述,让我们认识到了每个人的局限性。

它对于国家改革而言也具有指导意义。每一个时期的改革政策都会涉及很多方的利益,如何做到整体与局部兼顾,使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深化改革的作用,这条路还要走很久。

2017年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个体力量有限,但有时个体力量又很大。每个人都贡献个人的力量,国家就能不断繁荣富强,重新崛起。

平凡之人也能拥有不平凡的力量。

附录

对于书中或读后感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为方便大家了解更多细节,特附录于此,大家可按需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