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幸福》读后感

发布者: qingtian , 发布时间: 2021-11-28, 阅读量: 0 人次

前言

1

本文算是我在共读活动中,继“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和“发现的乐趣”之后的第三篇读后感了。不过相较于前两本书,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大了许多。

虽说内容结构比较简单,上篇介绍不幸福的原因,下篇介绍幸福的原因。但即使这样,书中罗素那些源自常识的观点,也需要我花很长的时间消化与吸收,逐渐领悟与运用。

罗素在前言也提到了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

我相信,在本书的引导下,许多忧虑痛苦的人都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努力获得幸福。

而这个原因可能也是我们大家会读本书的很大原因。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不幸福和幸福的原因,然后运用相关的方法,来使自己远离不幸福,逐渐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OK,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罗素对“不幸福”和“幸福的”的原因分析吧。

不幸福的原因

罗素认为不幸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竞争
  • 无聊与兴奋
  • 疲劳
  • 妒忌
  • 负罪感
  • 迫害妄想
  • 畏惧舆论

他认为不幸福的人通常在年轻时被剥夺了一些满足感,因此相比于其他满足感,他更珍视失去的那种。因此,他的生活只剩下了一个维度–过分强调成就感,而不是与成就感相连的活动本身。

上班族焦虑、过度紧张、消化不良,除了奋斗,其他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没有心思娱乐,也不关心自己的同胞。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现如今大多数人的真实状态。

1. 竞争:

人们过分强调从竞争中获胜是幸福的主要源泉。在罗素看来,成就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如果为了成功而牺牲幸福的其他部分,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竞争的思维习惯很容易入侵不需要竞争的领域。罗素以阅读为例,把读书动机定义为两类:

  • 获得乐趣
  • 满足虚荣

读书的这两种动机确实在我的身上都存在,在享受知识获取的乐趣同时,也能在朋友圈中享受知识分享过程中的虚荣心。但我觉得,后者其实是一种知识强化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而作出分享这个行为的。

2. 无聊与兴奋:

罗素相信,无聊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最伟大的动力之一,今天(他存在的那个时代)更是如此。

无聊的关键是,人们体验着当下的环境,同时不可抑制地想象着更令人愉悦的环境,这两者存在反差。人的机能无法被充分利用,这是无聊的另一个关键。

从本质上说,无聊就是希望有事发生,这事不一定是好事,但肯定让那些无聊患者知道今天和昨天不同。总之,无聊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兴奋。

人类对兴奋的渴望是根深蒂固的,男性尤其如此。如果我们全力追求刺激,就可以避免无聊。

罗素还把无聊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有价值的,一种是无意义的。有价值的无聊是为了规避自我麻醉,无意义的无聊是源自无所事事。

充满兴奋的生活是令人筋疲力尽的,在这样的生活中,只有越来越强的刺激才能维持兴奋,少了这种兴奋,生活就没有乐趣。

3. 疲劳:

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疲劳永远是情绪疲劳。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心累”吧。

忧虑是一种恐惧,所有恐惧都会产生疲劳。危害性最大的恐惧总是源于我们不愿正视的危险。

对于疲劳,罗素也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应对之道,即:学会不害怕。因为 一个学会了不害怕的人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疲劳大大减轻了

4. 妒忌:

罗素认为妒忌很大程度上源自童年的不幸,缺乏父母的关爱也会造成妒忌。

妒忌是促使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迈向正义的主要驱动力。然而,这种由妒忌产生的正义可能是最糟糕的一种,因为那是减少幸运者的愉悦,而不是增加不幸者的愉悦。

5. 负罪感:

负罪感是导致成年人生活不幸福的最根本的心理原因之一。

负罪感包含自卑怯懦、缺乏自尊。失去自尊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其中避免不当行为的方法有两种:

  • 要么充分认识到这是不当行为
  • 要么尽可能远离产生这种行为的环境

负罪感会使人郁郁寡欢、妄自菲薄。由于郁郁寡欢,他可能会对别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因为他在人际关系中得不到快乐。由于妄自菲薄,他会怨恨那些优秀的人,会发现妒忌很容易,羡慕却很困难。

6. 迫害妄想:

如果有人声称自己受到了所有人的迫害,原因很可能在他自己:要么他臆想了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伤害,要么他无意识的行为招致了不可控的愤怒。

迫害妄想的根源是我们总想夸大自己的优点。

罗素在书中也给出 预防迫害妄想的4个准则 ,它们分别是:

  • 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
  • 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
  • 不要指望别人注意你超过你注意自己
  • 不要以为大多数人非常在意你,以至想迫害你

7. 畏惧舆论:

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设法减少和规避舆论暴力,让极少数的聪明人相互了解,享受社交的乐趣。

如果你表现出畏惧,别人就会把你当成好猎物;如果你表现得淡漠,别人就会怀疑自己的力量,不去招惹你。

我们对舆论的尊重应当以避免饥饿和牢狱为限度 ,超过这一限度就是自愿屈服于必要的暴政,还可能让舆论以各种方式干扰幸福。

总的来看,我认为不幸福的原因说到底都是个人无休止的欲望在作祟。

因为欲望,导致竞争
因为欲望,产生无聊与兴奋
因为欲望,感觉到疲劳
因为欲望,萌生负罪感
因为欲望,出现迫害妄想
因为欲望,而畏惧舆论

幸福的原因

而对于幸福的原因,罗素认为主要原因有:

  • 热情
  • 家庭
  • 工作
  • 闲情逸致

1. 热情:

在罗素看来,幸福的人最普遍、最独特的标志是热情。

热情有时是普遍的,有时是有针对性的。然而,作为一种快乐的源泉,非常专业的兴趣比不上普遍的热情,因为非常专业的兴趣很难把一个人的时间全部消磨掉,而且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总有一天他会穷尽与那项兴趣有关的所有知识。

从这点来看,我们其实可以适时调整一下热情,由专业兴趣的热情转换到普遍的热情中。例如,从对技术开发的热情转换到旅游,摄影等方面的热情中去。

持续保持热情,持续享受幸福。

2. 爱:

罗素认为得到的爱有两种功能:

  • 产生安全感
  • 更重要的生物学目的:生儿育女

相比于没有安全感的人,那些带着安全感面对生活的人要幸福得多。被爱的感觉比任何东西都能激发热情

最好的爱是互惠的爱,双方心满意足地得到,毫不勉强地给予。

享受被爱,收获幸福。

3. 家庭:

家庭未能提供本应提供的基本满足,这是导致我们这个时代普遍充斥着不满情绪的最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成年人希望与孩子建立愉悦的关系,或者为孩子提供快乐的生活,他就必须深刻反思为人父母的责任,然后采取明智的行动

为家庭尽责会丧失家人的爱,忽略家人,保持自己的欢乐和魅力,家人反倒有可能爱她。

家庭尽责与被爱之间的矛盾,时刻影响着人们幸福。

4. 工作:

目标的连续性是长久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人主要从工作中获得。

大多数工作都能带来两种满足感,即消磨时间和施展抱负。再微小的抱负也足以使乏味工作的快乐超过不工作。但如果工作有趣,它带来的满足就远远超过单纯解闷的工作。

而如何让工作变得有趣呢?主要有两个因素:

  • 运用技能
  • 具有建设性

许多工作都有和技能游戏一样的乐趣。而 比运用技术更重要,更能使人幸福的便是建设性

这里要顺带提一下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区分标准:

  • 建设性:始于紊乱而终于有序
  • 破坏性:始于有序而终于紊乱

最令人满足的目标就是无限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没有尽头。在这方面,建设性工作比破坏性工作更使人幸福。

从建设性工作中获得满足,进而享受幸福。

5. 闲情逸致:

造成忧郁、疲劳、神经紧张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生活中缺乏实际意义的东西不感兴趣。

一个明智的追求幸福的人,应该在生活的主要乐趣之外设法培养一些闲情逸致

伟大的灵魂会敞开思想的窗,让宇宙各处的风自由吹入。他会尽可能真实地看待自我、生命和世界,在认识人生短暂渺小的同时,也认识到宇宙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就在人的思想中。

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在闲情逸致中寻找幸福。

对于幸福,我们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获取:保持热情,享受被爱,对家庭的尽责,完成建设性的工作,以及培养闲情逸致。

不是幸福很难,而是我们对于幸福的预期太高。主动降低些要求,那种简单的幸福便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罗素大事记

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本书的重点,但却是对我来说比较吸引我的内容。我对传记类有特殊的偏好~

时间 事件
1872 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勒克附近的雷文斯克罗夫特庄园(现称为克莱顿宅第)
1874 两岁。母亲安伯莱夫人逝世。两年后,父亲安伯莱伯爵逝世,改由其祖母和叔叔罗洛监护;罗素搬至彭布罗克邸园
1883 11岁。从其兄弗兰克学习《几何原本》,与家庭教师开始进行宗教问题上的哲学思辨。罗素在青春期的兴趣分为三部分:性、宗教和数学
1890 18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字;大学第三年6月,获得数学优等考试一等第七名
1894 22岁。参加伦理学荣誉学位考试,获得优等第一名。完成研究员资格论文《论几何学的基础》,称“我完全相信我已经解决了涉及几何学基础的所有哲学问题”,并以此篇论文被选为研究员。8月,被指定为英国驻巴黎的名誉参赞。12月13日,与艾丽丝·史密斯结婚
1895 23岁。访问德国,研习于柏林大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讲授“德国的社会民主制”,入选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管委会
1896 24岁。年初,在伦敦经济学院讲授“社会民主党”。同年秋,偕夫人访美,到霍普金斯大学和布莱恩特大学讲学
1903 31岁。完成《数学原理》初稿,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
1910 38岁。任剑桥大学讲师,与A.N.怀德海合作撰写《数学原理》第一卷问世。此书被公认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础,书中提出的“罗素悖论”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他所主张的逻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历史的发展。
1914 42岁。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同年加入工党。撰写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册子,并公开进行反战演讲
1918 46岁。在伦敦开设一个含八讲的课程,讲述其“逻辑原子论”,承认过去四年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在布里克斯监狱中完成《数理哲学导论》
1920 48岁。访问俄国和中国。在北京大学担任访问讲师,为期一年。在北京大学陆续发表了系列演讲,包括“心之分析”,“物之分析”,“数理逻辑”,“社会结构学”,“哲学问题”这五大罗素在华演讲。
1921 49岁。离华,后又去日本讲学12天。与艾丽丝离婚,后与多拉·布莱克结婚。这期间,罗素因为参加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他通过出书和赴美旅行讲学谋生
1924 52岁。罗素被邀请作为委员会成员,分配与管理英国分得的中国庚子赔款,并起草“关于庚子赔款的备忘录”,建议将其应用于中国教育
1927 55岁。赴美旅行讲学。在彼得斯菲尔德附近的塔山,夫妇俩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
1931 59岁。罗素的哥哥弗兰克去世,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第三代罗素勋爵。
1935 63岁。与多拉离婚,退出所办学校。离婚后,多拉·布莱克独自把皮肯·希尔学校办到1939年,并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
1936 64岁。与海伦-帕特里夏·斯彭斯结婚。次年,罗素最小的孩子康拉德出生
1939 67岁。移居美国
1940 68岁。哈佛大学给罗素发了聘书,请他为威廉·詹姆斯讲座开课“探寻意义和真理”
1944 72岁。在WEAF纽约广播电台谈论“与苏联合作”问题
1950 78岁。罗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1952 80岁。罗素与海伦-帕特里夏离婚,同美国的英语教授伊迪丝·芬奇结婚。这一年,罗素开始创作小说,并匿名出版了第一部小说《X小姐科西嘉历险记》,之后又相继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郊区的撒旦》和《显要人物的噩梦》
1955 83岁。罗素争取到爱因斯坦的支持,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他向各国著名科学家征集签名,使此宣言具有广泛影响,并成为众所周知的《维也纳宣言》的基础
1958 86岁。1月初,禁止核武器运动正式开始,罗素任会长。
1970 98岁。2月2日,罗素在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逝世,他的骨灰被撕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其爵位由他与多拉·布莱克的儿子约翰·康拉德·罗素继承,为罗素勋爵四世

总结罗素的一生来看:他早年父母双亡,一共经历4次婚姻,获得1次诺贝尔文学奖,拥有多本著作,作为会长参与了禁核武器的运动。

他的那些著作将会是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

后记

这本书对我来说看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对于我这种尚未建立哲学思维的人来说,啃起来举步唯艰。每次看到新概念时,我都需要停下来思索片刻。这种阅读体验是我之前还没遇到过的。

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有所收获。至少使我对罗素产生了兴趣,相对于“论幸福”的话题,我更喜欢书末的罗素大事记。

为了更好地了解罗素,我还找了罗素(名人传记丛书)来读。通过这本书,让我对罗素的显赫家世与童年,剑桥生涯,青年时代,漂泊人生以及和平战士的晚年,都有了新的认识,也许后面我 还会找更多他的著作来品读,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

从读一本书,转而看到整个世界。

这也许就是读书/共读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