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读后感类文章写作手法的解构

发布者: qingtian , 发布时间: 2021-11-10, 阅读量: 0 人次

1 前言

1

散步对于思考有着特殊的帮助,乔布斯就喜欢在散步时与人交换想法,分享看法,甚至做出重要的决策。我也喜欢散步,约上好友一起聊聊最近的生活与工作,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锻炼一下自己的思考能力。通过相互发表见解与观点,从而逐渐发现事物的本质。

本文便是与同事散步交流中所获得的灵感—-关于“qingtian书阅会”中的文章读后感类写作手法的解构。

以下内容都是基于本人读书学习以及知识分享的经验总结,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2 读后感类写作手法的解构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写了一些读后感类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的写法也多少有了些心得体会,下面便是基于感觉,始于思考,终于总结的一些心得。

有说的不对的也请大家一起帮我指正,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给予评论,讨论、学习与进步。

整体来说,我把读后感类的写作手法定义为四大类:

  • 单篇摘录
  • 分篇总结
  • 读书体会分享
  • 跨领域发散

下面具体来介绍一下每种写作手法的方式,特点和适用面。

2.1 单篇摘录

单篇摘录/摘抄即是基于所读书中的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有重点的主题式摘录

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客观的摘抄原书中的内容,不带任何读后感作者主观的感受(文章前言/后记除外)

这种读后感的文章往往在文章结构上与书本的目录一致,不同的是多了对于章节内容有选择性的主题细化解释。例如,概念的定义描述,步骤说明或关键特点描述。

单篇摘录式的读后感,特别适用于专业性强的书本阅读

像我之前分享的《企业法律知识学习问答》、《基础会计实务》、《股权激励实操手册》、《如何成为优秀的采购经理》、《剪辑的语法》等文章均属于这一类。由于其领域专业性强的特殊性,个人主观维度很难植入思考,因此只能从“干货”层面把有价值的内容客观原封不动地摘录出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

这类读后感的缺点很明显:熟悉这类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于此类文章往往阅读兴趣不大,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获得此类读者的“芳心”

2.2 分篇总结

分篇总结式读后感,往往文章标题中带有“(一)”、“(二)”、“(三)”类量词。读者要想领悟文章主旨则需要将很多篇相关文章的内容都阅读完,并作一定地理解与思考才行。

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每篇文章仅讲少量的概念,书本的精华分散在各篇文章之中,需要读后感作者有一定的结构化/思考能力

这种读后感的文章每篇主题就如同书本的一个大章节,文章内容多数会穿插本章下的多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力求在一个大知识点,多个关联小知识点上给读者讲透,好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书中每一块精华的内容。

分篇总结式的读后感,特别适用于体系结构复杂的主题

在我过去的分享中,还没有写出此类读后感文章。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可以尝试用这种手法来输出书本的读后感,相信会有一种不错的体验。

这类读后感的缺点就是:主旨被人为拆分到多篇文章中,读者不容易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书本的关键信息

2.3 读书体会分享

读书体会分享将会更多地关注书中的1到2个关键词/概念。由读后感作者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知识,采用不同于书本的一套解释语法来表达给读者。

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读后感的作者往往需要积累有一定的阅读量,对这些关键词/概念比较有感触

由于是结合读后感作者的个人主观来讲述感受与收获,因此文章内容中将会有更多不同于原书内容的描述,通过不同于书中内容的案例/故事来阐述主题,这种方式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文章阅读体验。

读书体会分享式的读后感,特别适用于精品文学巨著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等的不同,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会有不同的解读。它强调的实际上是阅读感受的个性问题。

一个人对事情的认识受主观能动性、知识构成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对同一事物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

这类读后感的缺点是:读后感作者本身的阅读量与理解力很大程度决定了书本知识点的还原度,有一定的解读不一致的风险

在我过去的分享中,像《仿制药的真相》、《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些读后感比较符合这类读后感文章。有概念,有感触,有思考,只是现在的我思考力还很不足,需要积累更多地阅读量,获得更多地输入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充足的阅读量是读书体会分享类读后感良好阅读体验的基础,我们需要有足够地重视。

2.4 跨领域发散

跨领域发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读后感文章内容的组织形式。它在内容上跳出了既有内容,在思维方式上变得更加多样化。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不拘束于单一领域,领域跨度较大;思考方式也不拘束于一个点,思维模型丰富

所谓跨领域是指:将原书中涉及的知识点,放到与原领域不同的新领域中进行对比。比如儿童教育领域的知识,用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来解读。

所谓发散是指:读后感作者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思考力,这是一种树型生长式的思维模式。

古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的年鉴》,今有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跨领域发散式的读后感,不限定特定主题,只要读后感作者的知识丰富,每个主题每篇文章都会给读者带来极度愉悦地阅读体验。这种读后感已经不止解释单一书本知识,而是更多地是在向读者介绍读后感作者本人的储备知识。用读后感中的观点来启迪世人,让读者获得无价的学识。

这类读后感文章是我追求地最高境界,希望未来通过我这一篇篇文章的刻意练习,我可以在这个领域的读后感写作中精进技巧,为读者带来更多、更好、具有更高阅读价值的好文章。

3 不同手法上的差异综述

“单篇摘录”/“分篇总结”更多注重原始内容的还原,“单篇摘录”是在整体上的完整表述,分篇总结是在不同关注点上的细化介绍。

“读书体会分享”更多关注核心知识抽取以及个人体会上的分享,它有更多主观共鸣性表述,如符合书本观点的读后感作者本人身上的经历与经验。

而“跨领域发散”则注重跳出单本书上的有限内容,而是用跨领域,发散的思维方式来延伸更多其他书本中的相关观点。此类读后感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相对其他三类都会更好。

我认为影响手法表现力的主要因素有:

  • 表述的主观/客观性
  • 知识延伸的广度/深度

对于读者来说,我们都更愿意看到拥有独特见解的,具备更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读后感内容分享。

作为读后感作者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地刻意练习,努力把大众的知识讲解地与众不同,把深奥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地让普通人都能听懂。

4 后记

这篇文章虽是来自散步过程中的灵感,但从构思文章主题,到内容抽象、归纳与总结,再到现在的内容,还是让我颇费了一番功夫。

由此可见,发现乐趣的能力与坚定地执行力缺一不可。没有什么是容易获得的,最终的成果都来自我们日常的坚持积累思考

沃尔特·艾萨克森—-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授权传记《乔布斯传》的作者,他曾说过:

笔记是存储和查阅观察结果的绝好法子。 

缘于此文,却并不终于此处,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