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为何拿起这本书,还是有点小故事可说的。最开始,在我印象中是通过微信读书第一次了解到有这本书的存在,不过当时,我并没有立刻把它加入到待读清单中。后来,我在无意间,通过学习鸡的交流群了解到,还有一个游戏部门组织的共读会活动——TRP共读会。这才机缘巧合地第二次触达它,真的是有种“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感觉。
彼时,它还静静躺在TRP共读会04期的可选书单里:
- 《刷新:重新发现商业和未来》
-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我第一眼看中的其实是《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出于为自己减负目的,我最终还是选择先读《刷新:重新发现商业和未来》这本总字数少7万的书。
先制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它。再挑战更大的目标,争取完成它。
这招屡试不爽,推荐给有拖延症的小伙伴,值得一试。
我的阅读体验
回归正题,本书作者萨提亚·纳德拉是微软的CEO。他在书中详细描绘了他的成长故事,首个孩子所带给他的巨大影响。由这个引子带出了他个人的生活、工作轨迹,特别是就任微软CEO后的一系列行动。
简朴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他所想要表达给我们他的管理哲学:
- 同理心
- 成长型思维
- 文化再造
- 合作与竞争
刷新自我,刷新企业,刷新世界运行的方式,这条路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科学革命”一般:未来没有什么不可能。
那些原以为不可能的事就在现在习以为常,而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也必将在未来变得可能,因为这就是地球运转的方式,人类演进的故事……
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生于1967年的海德拉巴(被誉为印度的硅谷),并在印度的门戈洛尔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后来在芝加哥大学攻读MBA。
2014年2月4日上午,作为微软第三任首席执行官,萨提亚被介绍给公司员工,同时出席的还有微软40年历史中仅有的另外两位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
从前的我并不了解“一个公司CEO所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但通过罗永浩《创业在路上》这本书的故事帮我解答了这一困惑。
CEO所做最重要的事是:找人、找钱、定战略。
从某种层面来说,《刷新》这本书吸引我的也正是这点——了解一位世界知名企业的CEO在落实以上事项的做事方法论。
不过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萨提亚的思路还是比较新奇,有独到的,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的方面就是下文我将向大家介绍的:同理心与成长型思维方式上。
Part 1: 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对他不会陌生。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来看,同理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也称作“设身处地理解”、“共情”。这是一种心理换位、将心比心的思考方式。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换位思考、倾听等方面的能力。
萨提亚的同理心来自于他自己的家庭。他的儿子早产,并患有先天疾病,终身困在轮椅上,这也让他的妻子放弃工作照顾儿子。祸不单行,后来他的一个女儿也因疾病必须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治疗。
正因以上的“变故”,让萨提亚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同理心,他总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萨提亚所提到的同理心,其实和我们部门最近亚文化中所提倡的“共情、连接、利他”,有着相同的基因。与部门所面对的业务用户共情,想他们所想,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与集团的各种部门相互连接,真正做到高效解决集团的信息化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于人方便,努力使协同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于人方便,也是一种于己方便。当我们努力善待对方之后,对方也会无意间善待我们自己。
Part 2: 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的畅销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其中区分了两种心智模式:
- 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 固化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在萨提亚看来,一个人无法去准确预测未来科技变化,但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使他更好地对不确定性做出反应,并且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去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因此需要不断“刷新”。“刷新”这个书名或许来源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效力。
如果不是利用这种思维模式,也许就无法做到“无所不知”。未知与不确定性并不可怕,掌握了成长型思维方式,可以从“底层操作系统”层面提升自我进化的能力,“无所不学”才能够成就未来。
混合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切实影响21世纪的人类文明。
当我们下次再遇到困难时,不妨这样提醒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前方的路总会有终点”。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原来的不可能已经有了可能。从前不敢挑战的事,自己也愿意去尝试,去努力突破。
正如我们常听到的那句古话所言:“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处事观”,而阅读也正是我所使用的一种辅助工具。
Part 3: 文化再造
在萨提亚看来,CEO中字母C,他希望它代表的就是文化—— 一种“多听,多学,少说”的文化。首席执行官可以说是一家组织的文化管理者。在他看来,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是鼓励去听,去学,并以使命为导向激发个人的热情与才华,那么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建立这样一种文化是首席执行官的首要职责。
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团队坚守不断学习的文化是他执行“文化再造”的第一步。
组织文化并不是一个能以一种理想方式简单解冻、改变、再冻结的事物。推动文化变革需要细致的工作,需要一些具体的理念。
萨提亚的文化再造依然采用的是成长型思维,并通过三种方式进行日常练习:
- 首先,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保持好奇心,保持用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的渴望。 需要深刻洞见和同理心。
- 其次,为了让我们保持最佳状态,需要积极寻求多元化和包容性。
- 最后,我们必须学会打破组织边界壁垒,要跳出舒适区,竭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再造文化并不只是CEO的事,也是公司全体员工的事,上下一心,共同进退。
因此,展现成长型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及一个公司。 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文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共读会另一本书《创新公司》所写皮克斯的文化是:自由与坦诚,也是相当的与众不同,符合他们的调调。
如果放到我们公司里,那就不得不提最近几年在文化层面发生的变化:
- 文化关键词:热爱、创新、与用户在一起。
- 大量文化周边:勋章(起承转合),帆布袋,公仔等等。
- 大会如潮般袭来:网易年度技术大奖、黑客马拉松,各种事业部的行业大会。
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根基,是大家网聚在一起的无形力量。伟大的公司,必然需要积极向上的公司文化。说实话,我特别喜爱咱们的文化,或许这也是我近7年来一直守候的主要原因吧!
因为热爱,因为创新,因为喜欢和用户在一起时的感觉。
Part 4: 合作与竞争
正如大家知道的,苹果是微软最难对付和最持久的竞争对手之一。面对这样一个对手,微软从1982年开始就为苹果开发MAC软件,甚至是在苹果设计和制造的iPhone上展示微软软件。这是一种让人们感到出乎意料,甚至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专注于客户需求,存在于苹果、微软两家公司之间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将会长期存在。而这种伙伴关系是很难建立的,但一旦建立起来,就是互惠互利的。
在萨提亚看来,伙伴关系——尤其是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伙伴关系,必须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业务,而最终目的是为客户创造额外价值。对平台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与竞争对手合作开发有助于提升平台价值的新产品。
而这种关系随处可见,苹果与微软,微软与谷歌,三星与微软……
萨提亚告诉我们的并不止这些,建立伙伴关系中更重要的是需要其他公司的信任。信任的建立需要持之以恒,信任的建立需要心中明确——在哪些领域我们要全力竞争第一,在哪些领域我们要协力合作,共同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由这个点,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网易考拉被卖给阿里,阿里投资网易云音乐的事。透过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合作与竞争在商业公司中长期存在并按规则正在进行,商业社会不是只有“零和游戏”。
后记
CEO的故事总是类似,雷军、罗永浩、乔布斯、马斯克等人均是如此。雷军的战略眼光,罗永浩的跨界学习精神,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以及马斯克挑战不可能的品质。这也就是我最喜欢阅读传记类,人生阅历类书的根本原因。
这是我第一次在“TRP共读会”中输出读后感文章,希望自己能够依然坚持做自己相信的事。刷新从今天起,从我这个小行动开始,做出改变未必不切实际,你懂的~